西方媒体狂炒「中国世纪」
中国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民众心理日益成熟。国人今天已不会惊怒于最无理的造谣谩骂,但也不会轻易地沾沾自喜于廉价的溢美之词。很多人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经济增长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同时,中国国内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以及就业问题等。
《 中国青年报》报道,「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新年伊始,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这样预测未来的100年。 这已是《时代》周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第二次集中报道中国──2005年6月,《时代》周刊推出封面报道《中国的新革命》,以超过20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中国。
几乎在同一时候,《纽约时报》在评论版史无前例地为专栏作家纪思道的评论文章配上中文通栏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BBC和CNN则相继推出「中国周」,以几十种语言向全世界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英国《卫报》连续7天,刊出60多个版面的「中国专刊」。
而在此之前,美国《财富》杂志以整期124页、十几万字的篇幅描述中国「正塑造世界经济的神话」;一向偏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在「中国报道」特辑中高调宣称:中国改变世界。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高密度报道,让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了一股全球范围的「中国热」正在涌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有1.2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3.4%的国人感觉到了「中国热」。
「中国热」的最主要表现,可能就是国外主流媒体愈来愈关注中国,本次调查中,56.3%的人持这一观点。「中国热」的其他表现还有:「中国制造」遍及全球(52.1%)、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50.4%)、愈来愈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38.6%)以及全球掀起的「汉语热」(33.0%)。
对于「中国热」的原因,70.9%的人认为是「出于经济目的,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在人们看来,一个有13亿人口、18年来经济平均增长超过9%的国家不「热」似乎才是不正常的事。
本次调查还显示,人们感觉,中国对外国人最大的吸引力是「东西特别便宜」。对此,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形象比喻道:「1980年代,外国记者到中国会说,请带我去看大熊猫;1990年代会说,请带我去看不同政见者;到了21世纪则会说,请带我去商务部。」
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60%的青霉素,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依然存在大规模赤字。
据文化部负责人前不久披露,中国文化贸易存在10:1的严重逆差,面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不久前,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的一句话让人深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很多人也注意到,在新一轮「中国热」中,「热」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惊叹和溢美之词,世界上也还有一些人在担忧崛起的中国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种种「威胁论」此起彼伏。在本次调查中,49.7%的人认为「中国热」对我们来说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挑战,33.9%的人认为是一种机会,另外15.6%的人则持观望态度。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时代》周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说法,人们颇有争议:36.0%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可,但同时有42.9%的人并不赞同,20.1%的人则认为「说不好」。
有评论指出,对于国外主流媒体的「中国热」,我们应该清醒对待。因为他们「只注意到北京上海的发达和繁荣,却不知道中西部农村的贫穷和落后;只注意到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却不知道他们花掉的还有四姑六姨的多年积蓄;只注意到到处是中国制造,却不知道很少有「中国创造」。
「傲慢自大非常危险。古代中国曾认为无须向外国学习任何东西,这是衰败的开始。」纪思道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文中这样告诫美国。而对于曾经从极盛中衰落而今又重新「热」起来的中国,这句话可能同样有警示作用。
资料来源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