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藉猪祈福 意在追求进步

华人藉猪祈福 意在追求进步

由于刚刚过去的狗年运程待华人不薄,尤其是港人在狗年股市和就业皆升,华人普遍期望「金猪年」能够更进一步,在农历大年初七「人日」品茗团聚之时,大家不免更加念叨起猪的诸般优点,非但要替猪平反,并由猪及人,励志追求进步。

猪在传统华人社会背上不少负面标签。猪懒、猪脏、猪蠢,不容于崇尚勤俭聪敏的文化。猪八戒貌丑还好色,正一「咸猪手」,为唐僧和孙悟空添烦添乱。

于是我们有「猪朋狗友」、「猪狗不如」等成语;还有「一龙一猪」,意指一贤一不肖。十多年前一些小学教师批改功课,做得好的奖盖小白兔印,做得不好的则赠以黑猪印一个。

猪象征了凡人好逸恶劳的劣根性,但又不至沦于阴险奸诈凶狠残暴,故此即使成为贬意成语的角色,也不致出现狼心「猪」肺。大家以猪为警惕,正道出凡人都有类似猪八戒的七情六欲,要以贬低猪来促使大家脱胎换骨,追求进步。

猪最光辉的日子是猪年新春,大家为了讨个好意头,要尽说猪的好话。成语难寻,则求诸谐音,逛年宵看玩意和挥春,迎面而来的是「猪」光宝气、「猪」圆玉润,只差未有「猪肉」在前。香港嘉道理农场甚至以「破除迷信」的科学态度,指出猪其实很友善、忠心,还注重清洁,智商等如人类三岁小孩,在动物中算是「高智」。

华人尤其是港人近年对猪的负面形象大减,甚至愈来愈爱猪,原因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汇。「猪猡」一词在西方社会也被用来骂人,主要是畜牲之意,不像中文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一般而言,西方传统文化对猪是中立的,童话中的三只小猪,有懒惰而被大灰狼吃掉的,也有聪明勤力而智取大灰狼「除暴安良」的。前几年西片《宝贝小猪唛》的主角,更是人见人爱。

此外,猪仔钱罂也留给华人不少童年美好回忆,猪笼入水,把钱箱「养肥养大」至家肥屋润,是不少华人的奋斗目标。在香港社会独特环境演化下,猪甚至不一定是肥的代义词,既有「肥猪」,也有「□猪」。

和狗相反,猪多人吃而少人养,大部分华人家居都容不下养猪做宠物。不过,麦唛和麦兜却成为不少华人的「纸上宠物」,而且聪明的麦唛受欢迎的程度,还不及略为愚钝的麦兜。

华人这种「偏爱」,显示富裕社会对平凡和弱小者的同情心,不认同恃强凌弱。华人的这种取态,为一天到晚为提升竞争力而神经紧张的社会,保留了喘息空间,不致全盘倒向弱肉强食的森林定律。

成功的社会需要大家有进取心,但不宜发展到无休无止,无时无刻不「拚命搏杀」的极端,对在竞争过程中未能名列前茅者的关怀扶持,有助缔造和谐的社会,在稳定的基础上再求进步,持续发展。

新春正是大部分华人休息的日子,和家人团年的日子,人人追求一个美满家庭,往往汇集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动力。希望万千平凡民众对于家肥屋润、安居乐业的追求,能够推动猪年华人不断进步,再创骄绩。

资料来源 : 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