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部的葛沽镇–中国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农村小镇,在今后十几年间,芬兰人将在这里建造第一座“与世界上现有城市形态截然不同”的“未来之城”–高科技生态城。
该计划目前已获中国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原则通过。在4月17日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的“居住明天–芬兰高科技生态城研讨会”上,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表示,按照此前高层互访所达成的共识,他将责成天津市商务、环保部门,“与芬兰有关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在天津选择一个小城镇,按照芬兰生态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来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小型生态城。”
天津市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向本报记者证实,拟建的芬兰生态城选址在天津市南部的葛沽镇。在随后的采访中,他又透露,目前初步考虑了三种合作模式:由芬方提供信息咨询,双方共建、组成一个经济联合体,或引进芬方的管理模式。
没有汽车、自给自足的城市
按照设想,这座拟建的“未来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备真正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城”。其基本特征有二:首先,它在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交通、水和食物供给)都是节约的;其次,它对周围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这使得它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此外,生态城还有一些其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传统的城用汽车将不会再出现在市区内,它们将被一种类似的交通工具–电动车所代替,后者不会产生废气,也不使用传统的汽油、柴油作为燃料,而是使用更为清洁的电能。电动车通过一个导航系统来全程控制,在城市中按照人们的声控指令,像电梯一样运动(只不过行动方向是水平的)。它也没有交通噪音,制动性也更为安全,而且在不使用的时候,可在类似“加油站”的太阳能车站中自行充电。
因为这样一种全新的运输体系,生态城的城市规划在许多方面变得容易:交通臃堵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街道比传统城市的要窄,但很宜人,弯弯曲曲,路边只有草坪,不需要再设停车场。
生态城产生的能源是不会污染水和土壤的。为了满足这样一个目的,整个城市大部分地区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风能发电机和地热能源热泵,以及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生物质能(如作物秸秆、木屑和生活垃圾)。这些联合风、太阳和地热的发电厂与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它们是独立分散的能源网络,因而不会遭遇类似“纽约一停电,整个美国西部就瘫痪”的尴尬。
在这座生态城市中,大多数居民所消耗的食品都是由自己城市生产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交通运输的成本和废物排放都最小化。废物管理和废料循环在整个生态城市当中都是无缝对接的。有机废物都将被充分回收,用作燃料或培育温室蔬菜的肥料。
与此同时,生态城中还建有人工池,它和生物的水净化系统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密闭的水循环系统。也就是说,生态城中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并不是从城市外面运送过来的,而且废水也不会被运送到城市之外。因此生态城在能源、食品和水方面,是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
因为能够自给自足,所以能够保证生态城市不使用原始的自然资源(如林木、矿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城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源,尽量少地产生废料。
生态城与外界保持着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居住者则采取自愿的方式,让那些向往清新空气、纯净水、大片绿地公园和相对较慢的生活节奏的人居住在其中。需要过传统生活方式的人,则可到城外去。
《欧洲的未来》在中国实践
作为一种全新的未来城市设计理念,生态城不是“科幻”。“生态城之父”艾洛·帕罗海墨教授是一位拥有世界盛誉的芬兰学者,曾在芬兰国家议会做过长达8年的议员,后在赫尔辛基大学职教5年,目前兼任芬兰未来社区委员会主席。在其著作《欧洲的未来》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应对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大胆设想–“构建经济型高效环保社会”。为建设生态城提供了理论框架。
基于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汇集了与此相关的各类先进技术,在芬兰贸工部的指导下,与芬兰各大公司一道,计划在中国将艾洛·帕罗海墨的构想变成现实。
但令人费解的是,“欧洲的未来”为什么会首先选择在中国、而不是在经济更为发达的芬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实践?
艾洛·帕罗海墨解释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欧洲)的工业化国家主要是在受到一些短视的利益集团(如跨国公司)主导的,而且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架构(包括技术和行政管理)也是过于僵化的,因此(在这类国家)发生变革不那么容易。”
比如开发一种新的交通系统(如程控电动车),取代高污染、高能耗的汽车,无疑会触及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如整个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甚至汽车设计师、科学家、生产商以及其他从业人员,都将受到就业的威胁。
但在帕罗海墨看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念,来避免工业化国家所出现的城市弊病和环境灾难。“变革是必须的”。为此,他“需要一个完美的样板,来证明环境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科技手段加以解决的”。生态城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我们必须建造一座生态城。第一座生态城当然不会改变世界,它只是一棵能够提供变化的种子。一粒种子会成长为一棵大树,在这个大树的周围会形成一片森林。但是如果没有第一粒种子,就永远不会见到森林,沙漠就永远不能变成绿洲。”帕罗海墨充满诗意地说道。
但这个充满创意的想法在欧洲却找不到适合的土壤:“西方的政客都特别惧怕媒体,避免做出任何激进的决策,很保守。”
而“中国的政府很开明,而且不容易受媒体指引。他们只要认为事情是正确的,就会做出积极的决策,而不会受那些不相关的批评的影响。”
天津市长戴相龙就曾表示,根据国务院2002年提出的创建生态城、生态县和生态村的总体目标,天津市政府已经编制了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纲要,从2006年到2015年前后,将投资1500亿元人民币用于生态城建设(其中三分之一出自政府财政,三分之二从市场上融资)。
在中国,无疑最具备建造第一座生态城的“政治土壤”:
生态城带来什么?
帕罗海墨说,生态城的建成将会使天津、乃至中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因为这种城市在当今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还不曾出现过。而且它是所有西方国家都非常需要的。它会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政治家和游客到中国,会带来极大的旅游收入。”
此外,建设第一座生态城的专利可以在全世界获得排他权,可以有自己的商标,像产品一样销售给世界各地。或许未来可以出现这样一幕:“中国生产生态城市,就像委内瑞拉生产石油、瑞士生产手表一样,而且还能出口。”
那么芬兰将从中获得什么呢?
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介绍,芬兰连续三年是中国在北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双边贸易总额达8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多。他还透露,此前温家宝总理曾出访芬兰时,对其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技术颇为赞叹,并表示了合作的意愿。这为中芬生态城的诞生做足了铺垫。
因而,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位不便具名的官员看来,此次共建计划,更像是芬兰“一次以技术出口为目的的跨国主题商业营销”。芬兰很关注中国正在崛起的环境整治市场,而且其技术也很对中国当前城市规划的胃口。
清华大学教授李定凯说,仅拥有500余万人口的芬兰在规模上看只是一个小国家,但它生产的诺基亚手机、通力电梯等商业品牌却享誉全世界,雄霸欧、亚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靠卖技术吃饭”的国家。
实际上,在生态城计划出炉的同时,芬兰环境技术机构、企业业已加紧了对中国的“拓市”。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FECC)成立于2006年,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并加强芬兰和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上的合作。” 其背后拥有芬兰工贸部、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支持。
该委员会主席Esko Aho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生态城建设只是中芬合作的一个先锋项目,还有更多的项目在今后会被执行……芬兰有上百家企业,都对中国的市场感兴趣。”
他对这种“共赢”合作的前景“非常乐观”:“如果真的能在天津建立起一座生态城市的样板工程,我相信,中国的其他城市也会跟着去做。”
艾洛·帕罗海墨:建生态城,政治决定最为关键
在“生态城之父” 艾洛·帕罗海墨(Eero Paloheimo ,以下简称帕罗海墨)看来,最适合建造第一座生态城的地方,“是在不必拆除巨型结构、能够而且敢于做出统一的政治决策、巨型的项目不被看作怪物和恐惧的东西、有足够的规模来保证长期的市场需求,以及具有解决艰难问题的技术能力的国家和地区。”
为此他选择了中国。
中国房地产报: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农村,建造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城,你打算怎么做?
帕罗海墨:首要的问题是要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口是多少,当地的气候是怎样的,夏天冬天都有什么特点,它的土壤是什么样的,适合哪类农作物生长,是否有可以变成能源的作物,还要知道当地既有的建筑材料是什么样的,等等。
但这都只是一般了解,还不会马上去规划什么。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之后,我们会知道,将来可以有些什么样的东西被建造在这个地方,比如交通该怎么规划,水循环系统该怎么规划。
了解当地现状是第一步,然后才会涉及到对生态城市的具体规划和设计。
中国房地产报:众所周知,生态城建设在国际上并无先例,那么可以预见到这项事业在中国当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帕罗海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中国的生态城理念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差。在欧洲,生态恶化的问题更为巨大,但欧洲的一些人对建设生态城这个问题却给予更为刻薄的评价。所以,参与中国生态城建设和规划的人员,他们必须是乐观的,他们必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去批判、指责,他们需要积极地去想办法。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生态城建设绝对没有技术上的难关。我也不想给你一个误导,让你认为建造一个生态城是相当昂贵的。它就像一个产品,你已经有了这个产品,你就可以对世界宣布,中国不但可以建造生态城,而且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建造更多的生态城。
需要让你相信的是,对生态城的需求,是今后全世界最主要的需求,它没有像其他产品一样更被人们所需要,它不是一个空间站或者说是一个汽车,它是一个全世界最需要的产品。
中国房地产报:生态城必须借助昂贵的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吗?能不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比如关闭工厂、减少汽车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来实现?
帕罗海墨:现在去建造一座生态城市,可以用我们既有的产品跟技术,只是结合现在既有的科技,而不是再造新的高科技。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没有城用汽车,它有一个全新的交通系统,例如能自动导航的电动车。
但是,即使是听起来这样先进,它也完全可以凭借目前既有的技术手段实现。我郑重强调的是,这个没有科幻,我们不是在谈科幻,每件事情都是现实可操作的。
在生态城建设所借助的手段中,政治的决定是最为关键的。其他的事情都是可以被解决的,即使是用于建设所需的巨大经济投入,也可以在其建成后得到超值的回报。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