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企业:A股IPO暂停?

在银行信贷全面收紧之后,资本市场这条地产企业另一融资渠道,也正在受到力度空前的政策挤压。日前,一家正谋求A股上市的知名地产企业的IPO申请已被暂时叫停。


  地产企业的融资之路渐显崎岖。


  A股IPO暂停


  “借壳”难度加大


  “证监会发审委现在已经暂停了内地企业A股IPO(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受理、审批工作。”一位接近证监会的政府官员日前透露。这位官员还告诉记者,何时结束“暂停”并没有明确期限,不过,在溯及时间范畴上“有一个区间”,在这个时间结点之前提交IPO申请的,将不受“暂停审批”的影响。


  一家正在谋求A股上市的知名地产企业高管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这家企业于2007年9月下旬向证监会发审委提交了A股IPO申请,但随后被告知,目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IPO申请受理和审批工作已经暂停。“只告诉我们继续准备材料,但何时重新受理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位高管对记者说。


  IPO“暂停”并非地产直接融资政策调整的全部。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明年1月开始,证监会将对房地产企业在A股借壳上市进行全面整顿和清理。未来,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难度可能越来越大。


  针对上述消息,记者向证监会新闻处进行核实,新闻处已将相关问题传至证监会发行部,但截至发稿时止,未获得明确答复。


  信贷收缩


  一位资深的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美国次级房贷债券危机的前车之鉴,央行、银监会开始紧缩房贷。尽管对于各家银行来说,目前房贷仍然是它们最看重的业务之一,但为了避免出现像美国次级贷债券的危机,各家银行不得不加强了对房贷业务的收紧。


  今年以来,各大银行相继对二手房贷有不同程度的收缩。


  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购买第二套房,首付款不能低于四成,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于未封顶的楼盘,不得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而“9·27”房贷新政,对地产商的开发贷款也有了更多约束: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35%或未取得“四证”的项目,银行不得发放贷款;对囤地、囤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对其发放贷款;不准跨地区使用开发贷款;不得向地产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


  加上今年5次加息和8次提高存款准备率,对于地产企业而言,信贷收缩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信贷收缩,暂停A股IPO后,地产企业的融资之路将转向哪里?


  猜想1


  避走香港?


  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148亿港元。“碧桂园扩张速度最快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内地银行业紧缩地产融资的时期,其成功在香港上市,在相当大程度上,冲抵了内地金融调控政策的影响。”香港京华一山分析师尤浩然说。


  实际上,地产企业在A股借壳上市,也只是股改后近一年来才蓬勃兴起。此前,地产企业在A股IPO也一直十分困难。只不过与如今发审委“主动暂停”的原因不同,彼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券商冷落。


  自2003年中国地产市场重新进入上升期以来,多数房地产企业都选择在香港上市。北辰实业、华润置地、首创置业、上海复地等近年在内地颇有建树的企业,都早早地完成了H股发行。直到2006年,随着保利地产、北辰实业相继在A股完成IPO,这种情况才有改观。


  然而现在,形势可能再次逆转。


  “内地上市困难的话,我们就去香港上市。”在得知地产企业A股上市“暂停”的消息之后,一位正在筹划上市的中型房企董事长对记者说。他认为,香港投资者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认知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避走香港是否是地产企业的上市上策?香港市场能否成为内地地产企业应对调控影响的“阵地”?谜题待解。


  “并不是所有的地产上市公司来香港上市都能成功,你只看到了成功者。”香港一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2005年,孙宏斌主政期间的顺驰曾无比接近港股 IPO,但最终因资产负债率过高而未能通过聆讯,而2007年9月刚刚在香港成功上市的SOHO中国老板潘石屹也一度抱怨“香港投资者不识货”。


  猜想2


  选择公司债?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在“2007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大会”上表示:今后地产企业融资应避免走“银行贷款”、“上市股权售让”两个极端,应该多考虑选择一些中间产品———公司债券。


  据统计,2004年美国9大住宅开发上市公司的债券发行总额达到了202亿,占其资产总额的33%,占负债比例超过60%。这些上市公司提供的产品满足了全美20%家庭的住房需求。


  目前,我国三到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65%(含五年),一年期贷款也调整到7.29%。而在债券方面,目前一级市场10年期企业债收益率接近 5.2%,15年的企业债达到5.5%,实际公司债的发行成本相比贷款利率要低过1%。对于几十亿的长期融资,一个百分点的差异就可能相差几千万。地产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很可能将转向公司债。


  新闻纵深


  在信贷紧缩背景下


  没上市的拼不过上市的


  潘石屹把SOHO中国带到香港上市,如今看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一年前他把上市目标定在A股,SOHO中国或许就将要面临“无休止等待”的命运。就在9月28日,证监会还否决了华远地产借壳SST幸福上市的方案。


  最能刺激房企上市欲望的,无疑是制造了中国内地“新首富”的碧桂园。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148亿港元。其2007年中报显示,截至 2007年6月,碧桂园在中国内地土地储备总量高达4500万平方米。在土地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获得如是土地储备所必需的资金支持,无疑来自资本市场。


  香港分析师尤浩然认为,一方面,上市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IPO获得大量现金购置土地;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已收购地块进行定向增发等手段进行再融资。这实际上意味着,上市之后的土地购置费用,一样可以通过向公众投资者募集的方式完成,企业自身承担的资金压力将大大减轻。


  与“新贵”碧桂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产业界颇具知名度的阳光100。作为在中国最早的地产开发企业之一,阳光100频频在土地招拍挂市场上失利。对此,其董事长易小迪向记者解释,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在银行信贷全面紧缩的背景下,“我们拼不过上市企业”。正因如此,阳光100也启动了上市计划,易小迪给自己定的时间表是两年。


  土地市场的情况或许最能解释阳光100急切谋求上市的原因。今年以来,虽然银根全面紧缩,但地产企业“高价抢地”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而最终能够胜出的,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今年7月,以92亿元高价在长沙“全国地王”胜出的北辰实业,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而今年以来,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合计早已融资超过1000亿元。


  “这样,即便银行不发放流动资金和土地贷款,并收紧开发贷款,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所需的资金支持也不会受到影响。”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王德勇表示。在这样的逻辑下,宏观调控试图通过控制信贷发放,控制资金流入地产行业,遏制投资过热的调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冲抵”掉了。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